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国动要闻

国防动员||撰写“十五五”国防动员规划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时间: 2025-09-09 16:21 来源: 新华社 访问量: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也是国防动员体系深化转型的攻坚期。作为衔接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与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桥梁“十五五”国防动员规划的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国家战略能力的生成效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现代战争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特征,战争的制胜机理、制胜要素和制胜方法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国防动员作为“连接经济与国防、贯通军队与地方、协调平时与战时”的战略纽带,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

一、规划的战略意义与时代方位

规划编制工作本质上是一项战略管理系统工程,是党治国理政在国防领域的重要实践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动员规划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逐步发展为“测绘设计架桥”的成熟体系,形成了“远期、中期、短期相互衔接,总体与专项规划相互补充,国家与地方规划协同配套”的中国特色规划体系。进入新时代,随着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全面落地,各地设立国防动员办公室,改变了以往主要由军事机关“一肩挑”的局面,初步形成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军地双方各司其职、密切协同的新型工作格局。这一体制变革要求规划编制必须打破传统的“军地分割”思维,建立“平战一体、军民兼容”的系统思维。

规划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能力转换方面,将国家雄厚的战争潜力转化为强大的战争实力,解决“潜力”变“实力”的关键转化问题;战略威慑方面,通过展示强大动员能力形成有效战略威慑,发挥“止战”功能;应急稳定方面,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制度化的资源调度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十五五”国防动员规划编制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方案设计,更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支撑强国强军伟业的战略举措,必须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审视其定位与功能。

二、规划编制的核心理论根基

一是必须坚持战略导向原则。规划编制必须以国家总体战略为根本遵循,将国防动员置于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中进行考量。在政策锚定上,紧密对接《国防动员建设“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国防动员工作的意见》《XX省国防动员“十五五”规划》等上位文件,确保规划方向与国家战略部署高度一致。在目标设定上,要呼应“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要求;在任务部署上,要服务“加快发展新质战斗力”的战略重点。在区域协同上,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前置国防需求。在规划中强调“合理布局国防动员资源,构建精准高效的动员能力体系,打造平战结合的动员保障网络”,实现重大项目建设的“军地兼容”。在领域融合上,推动经济布局与国防布局、科技发展与装备发展、人才战略与兵员战略的多维融合。

二是必须坚持需求牵引机制。军事需求是规划编制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需求分析必须立足“最复杂局面”,做好应对突发危机的全方位准备。战争形态研判方面,需深入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特征规律,把握现代战争“快节奏、高消耗、全维联动”的特点,重点解决传统动员模式与新型战争需求不匹配的矛盾。特别是要关注“新域新质”作战能力需求,如网络空间、智能无人、认知域等新兴领域的动员准备。能力缺口分析方面,需要系统诊断当前国防动员体系的薄弱环节。实践表明,“动员潜力底数不清、专业队伍结构老化、关键领域动员能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短板。规划编制要建立“需求牵引、问题诊断、路径设计”的逻辑闭环,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情景预置推演方面,需要运用情景分析法模拟未来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与冲突形态,如台海危机、边境冲突、新型领域对抗等不同场景下的动员需求,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三是必须坚持潜力支撑基础。规划目标设定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必须坚持潜力导向。潜力调查中,要构建“经济、科技、人力、物资、交通”五维调查体系,全面覆盖国防动员所需的各类资源。特别要关注新型动员资源核查,如5G基站、新能源设施、无人机企业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动员潜力。数据管理中,要建立“动态更新、定期校核”的潜力数据管理机制。并通过开发潜力数据采集APP,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准确性,确保潜力数据库准确率。潜力评估中,要对各类潜力资源的可转化性进行科学评估,重点分析“转化路径、转化时限、转化成本”三大要素,确保规划目标建立在可靠的国防动员潜力和坚实的国防动员基础之上。

  三、规划编制的系统方法

  一是搞好组织架构设计。规划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多维度组织架构。领导机制,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国动委各专业办公室共同参与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采用“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机制,由区国动办党组书记亲自部署,构建“一盘棋”工作格局。专业协同,建立“1+6+N”工作机制,即“1个总体规划+6个专业领域规划(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信息动员、科技动员、装备动员)+N个配套实施方案”。同时,通过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发改委、工信局、交通局等多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协同论证。智力支持,引入第三方智库开展战略咨询。如各类智库等专业机构可提供规划编制的理论支撑和案例参考。

二是做实潜力调查方法。全要素潜力调查是规划编制的基石,需要创新方法手段。要搞好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动员”云平台,实现动员潜力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管理。要搞好新型资源核查。重点聚焦新质新域动员资源,如核查区域内5G基站密度、数据中心算力、工业互联网平台、商业航天企业等新型资源的类型分布、技术参数和生产能力。要搞好动态更新机制。建立潜力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每半年进行数据校核。重要战略资源的核查频度应提高到每季度一次,确保潜力数据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是抓紧供需对接技术。供需衔接是规划编制的关键环节,需要科学的方法工具。要坚持系统论方法。将国防动员视为复杂巨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分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政策变量对动员效能的影响。要坚持定量分析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动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如对经济动员能力可设置“战略物资转换率、军工产能弹性系数、民用设施军用转化度”等量化指标。坚持不确定性管理。针对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设计“弹性目标区间”和“多情景预案”。如设置规划目标的基准值、努力值和挑战值三个梯度,增强规划对不同安全环境的适应性。

四是遵守文本编制规范。规划文本需要遵循专业规范,确保内容完整、表述精准。完整的规划文本应包括规划环境分析、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保障措施等模块。制定具体量化且具可操作性的指标。突出区域特点,避免千篇一律。

    四、规划的重点内容模块

 一是能力目标体系设计要实。规划目标是规划文本的核心灵魂,需要构建层次清晰的目标体系。战略目标锚定“打赢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核心需求,提出标志性能力指标。如“建立X小时内完成万人规模疏散的指挥能力”“实现重要战略物资XX小时全域投送”等。领域目标需分维度设定具体目标。1)力量编成,预备役专业技术兵员储备比例提高至XX%以上;2)物资保障,战略物资储备满足X个月战时需求;3)基础设施,重要经济目标防护达标率XX%;4)信息支撑,动员指挥信息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5)进程管控,制定“年度目标、中期评估、期末考核”的阶段性目标。

 二是力量结构优化要准。专业化力量建设是现代战争对国防动员的本质要求。1)队伍结构重组。改变传统“人力密集型”结构,构建“科技密集型”专业力量体系。重点建设“五支队伍”:新型信息支援队伍、智能无人作战保障队伍、网电空间防护队伍、战略投送保障队伍、科技装备抢修队伍。2)人才培养创新。建立“军地共育”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如推动国防动员知识进校园,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学校人民防空知识讲义》课程全覆盖,从源头夯实人才基础。3)实战化训练体系。按照“实战实训、联战联训”原则,设计训练大纲和考核标准。通过“参加上级组织的多级联动演练,完成专业保障队伍整组任务”,提高队伍的应急处置和作战能力。

 三是智慧动员建设要融。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动员效能的关键路径。在平台构建方面,建设“国防动员大脑”,集成潜力数据管理、需求智能匹配、资源动态调度功能,实现集“潜力监控、需求分析、智能匹配”于一体的“一网统管”指挥与控制平台。技术应用方面,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动员领域的深度应用。在潜力调查中运用区块链确保数据可信;在资源调度中运用智能算法优化路径;在指挥决策中运用AI辅助系统提高效率。并重点发展“四大智能动员能力”,即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调度与智能评估能力。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动员潜力状态,利用作战实验系统推演动员方案效能,基于时空优化算法规划最优资源配送路径,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动员实施效果。

 四是防护体系构建要准。基础设施防护是保存战争潜力的关键。新型设施防护方面,制定5G基站、数据中心、卫星地面站等新型基础设施的防护标准和规范。重点解决“暴露率高、抗毁性弱、备份不足”的痛点,通过分布式部署、冗余备份、伪装防护等手段提升生存能力。重要目标防护方面,组织重要目标单位编制防护救援方案,开展规范化建设试点。按照“分类防护、分级负责”原则,对能源枢纽、交通节点、通信中心等关键设施实施重点防护。疏散体系建设方面,完善“社区到家庭”联动的疏散掩蔽系统。推动“紧急疏散演练社区(居委)‘全覆盖’延伸,指导各街镇将演练主体拓展延伸到家庭代表”,增强基层防护能力。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是做好组织保障。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完善军地联席会议、联合办公等机制,破除体制壁垒,并建立“军政企三位一体”的动员能力建设领导机制,形成“以新兴领域行业为主线、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政府为主体、军队为主导”的新格局。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动员模式。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国防动员建设,对履行国防义务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资质优先等政策扶持。

二是做好法治保障。推动地方性国防动员法规修订,细化产业动员、科技动员、新域新质动员等新兴领域的制度规范。制定动员补偿、征用奖励、履约保障等配套政策。设立国防动员专项资金,完善征用物资补偿标准,建立履约企业“白名单”制度。加强国防动员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机制。对拒不履行国防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惩戒,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是做好资源保障。建立“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国防动员建设经费,同时探索设立国防动员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构建“实物储备、生产能力储备、技术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对重要战略物资实行“分级储备、动态轮换”管理,确保储备物资质量可靠、随时可用。将国防需求嵌入新基建规划,在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预留国防接口。

 四是做好评估调整。建立“年度评估、中期评估、终期考核”的监测评估体系。设置量化评估指标,如潜力数据准确率、预案可操作率、动员响应时效等。构建“监测、评估、反馈、优化”闭环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规划实施进度,对偏离目标的情况及时预警。建立规划动态修订机制,对因形势重大变化需要调整的内容,按程序及时修订。如对新兴技术领域出现的颠覆性创新,应及时纳入规划调整范围。

“十五五”国防动员规划编制是一项关乎国家安全大局的战略工程,需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扎实推进。规划工作者必须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的复杂环境,科学应对“国际政治安全形势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的风险挑战。

成功的规划应当具备四大特质。一是战略前瞻性,能够洞察未来十年战争形态演变趋势,前瞻布局新兴领域动员能力;二是体系融合性,实现国防动员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多规合一;三是区域特色性,充分体现地区战略定位和资源优势,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四是实战适用性,经得起实战检验,能够在危机时刻有效保障作战需求。在方法论层面,要坚持“五个结合”。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既贯彻国家战略意图,又激发地方首创精神;二是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结合。既着眼长远能力建设,又着力解决现实短板;三是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既注重新科技应用,又推动体制机制变革;四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结合。既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五是坚持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结合。既精心编制规划文本,又同步谋划实施路径。

“十五五”国防动员规划承载着支撑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必须以科学精神把准方向,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以斗争精神攻坚克难,才能编制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战争检验的高质量规划,为开创国防动员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