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十四年的血火抗争,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首次完全胜利。这场胜利,既是党领导人民军队浴血奋战、打败强敌的胜利,也是党领导下国防动员体系第一次大规模、全纵深、全要素运行的胜利。
从“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民歌,到晋察冀边区“村村有兵、户户支前”的景象;从沿海船工凿船沉江阻敌舰,到滇缅公路二十万各族民工手凿肩扛抢通国际运输线,国防动员以其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保障力,写下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不朽篇章。
今天,我们站在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历史关口,唯有铭记那场伟大胜利蕴含的动员伟力,才能在强国强军新征程上开创国防动员工作新局面。
一、铭记抗战:党的绝对领导是动员胜利之根本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第一时间发布《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组织广大群众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卢沟桥事变翌日,中共中央再发《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要求“立即开放全国民众救国运动”。从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抗日军人优待条例》,到各根据地建立“战时动员委员会”“武装动员部”,党的领导贯穿动员链条始终:政治动员高举抗战旗帜,组织动员构建党政军民一体格局,经济动员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人力动员把支部建到民兵队、妇救会、青抗先,形成“一元化领导、一体化运用”的战时动员体制。
历史昭示我们:国防动员是党绝对领导下的国家行为,凡将动员之责、动员之权、动员之利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就能在血火中把散沙聚成磐石,把劣势转为胜势。新征程上,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管动员根本原则,把国防动员系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摆在首位,把国防动员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的坚强中枢,确保平时建设“一盘棋”、急时支援“一条心”、战时动员“一股绳”。
二、铭记抗战:高瞻远瞩的战略指导引领动员方向
1937年洛川会议提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1938年《论持久战》科学预见“三个阶段”,将“动员一切力量”写入持久抗战总方针;各根据地据此展开“敌进我进”的敌后游击战争,把动员触角伸向敌占区“格子网”“囚笼”之内,以“区县有团、乡有队、村有班”的民兵网络撑开战略回旋空间。
今天,战争形态加速演进,混合战争、多域战争、智能化战争扑面而来,国防动员的战略功能已从传统的“后勤队”“蓄水池”向“战斗力生成策源地”“体系作战能力倍增器”跃升。必须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把国防动员需求纳入联合作战指挥链条同步筹划,把潜力统计、能力评估、方案计划纳入战区联合作战体系一体设计,把政治动员、经济动员、科技动员、装备动员、网信动员融入各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同步推演,真正做到“战区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军地齐联动”,以精准高效的动员准备夺取谋战胜战的历史主动。
三、铭记抗战:平战结合筑牢人民战争铜墙铁壁
抗战烽火中,前方“小米加步枪”与后方“锄头加纺车”交相辉映:三五九旅屯田南泥湾,实现部队粮食自给并上交公粮250万斤;晋冀鲁豫边区组织170万妇女纺线织布,三年生产布匹1400万尺;山东根据地“海上运输大队”800余艘帆船为八路军运盐运药。军民一体、平战一体、战建一体的动员格局让人民军队越打越大、越战越强。
今天,国防动员已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潜力资源遍布千行百业,动员潜力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工业实力耦合度空前紧密。必须聚焦“体系重塑、效能跃升”,统筹推进战建备各项任务:
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牵引,将动员能力建设嵌入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交通工程;以新域新质动员力量建设为突破口,在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深海深空、量子科学、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势蓄能;以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重要目标防护骨干力量建设为抓手,打通“潜力—能力—战力”转化链路;以深化民兵调整改革、完善预备役部队制度、建强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为重点,构建“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现代民兵预备役体系,确保一旦有事“召得来、用得上、打得赢”。
四、铭记抗战:全民国防教育凝聚万众一心
抗战时期,一首《松花江上》唱得长城内外群情激愤,一篇《论持久战》让无数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一幅《保卫黄河》宣传画点燃万千学子从军热情。政治动员、精神动员与文化动员的磅礴合力,筑起了“抗战必胜”的钢铁信念。
今天,舆论斗争、认知作战、法理斗争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国防动员必须抢占思想舆论制高点。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全民国防教育作为国防动员长期基础性工程,推动国防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进军营,构建分众化、差异化、全域化教育格局;打造“报网端微屏”一体、“图文音视频”融合的传播矩阵,创作更多《长津湖》《狙击手》《志愿军》现象级作品,用中国故事、家国情怀、英雄气概凝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共识;加强退役军人、民兵预备役人员荣誉体系建设,让“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一次服役、终身受益”成为社会风尚,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体人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五、铭记抗战:制度重塑构建现代动员体系
抗战全面爆发后,短短数月,陕甘宁边区即从4万平方公里扩展至13万平方公里,人口由150万增至260万;晋察冀边区“村选”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把千百万农民第一次纳入抗战动员体系;苏皖边区发行“救国公债”、开征“救国公粮”,以制度化手段把经济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
历史告诉我们,国防动员体系是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防动员制度重塑:完善国防动员法律法规体系,抓好《国防动员法》及其配套法规立改废释,构建以宪法为根本、基本法为支撑、专业法为骨干、配套法规为补充的“四梁八柱”;健全国防动员体制,优化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完善军地需求对接、任务协调、资源共享、联合督导机制;创新动员实施机制,建立以需求牵引规划、以规划主导资源配置的制度链路;深化动员潜力统计调查制度改革,构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潜力管理平台,实现“一数一源、一数多用、动态更新、实时共享”。
六、铭记抗战:多域专业保障力量锻造成拳头
抗战时期,军事交通、通信、医疗、工程等国防动员专业保障力量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从“土八路”的担架队到“飞虎队”的机场保障,从黄崖洞兵工厂自制步枪到“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跨海送药,专业保障力量以血肉之躯铺就胜利之路。
新时代,战争制胜机理发生深刻变化,专业保障力量已成为国防动员的核心支撑。必须紧紧围绕现代战争体系对抗、联合制胜的特点,加快构建新型国防动员专业保障力量体系:在交通动员领域,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组建以战略投送、应急抢通、港口装卸、机场保障为骨干的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在信息通信动员领域,以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为底座,整合行业优势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资源,组建网络攻防、频谱管控、卫星通信、北斗导航等专业分队;在医疗卫生动员领域,构建“军队医院+地方三级医院+疾控机构+科研单位”一体化卫勤动员体系;在装备维修动员领域,以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支撑,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船舶、兵器等重点行业布局动员中心等。
六、铭记抗战:新兴领域动员开辟深蓝空天网云
抗战时期,妇女做军鞋、儿童团站岗放哨、老人碾米磨面,人人都是战斗员,处处都是杀敌场,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今天,战争形态加速向智能化演进,国防动员必须向新兴领域拓展,向全域社会延伸:在海洋动员方面,构建以沿海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海洋产业集聚区为支点、以远洋运输船队为骨干的“深蓝动员网”,把深海养殖、海上风电、海洋科考平台纳入动员视野;在空天动员方面,依托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布局通航机场、无人机基地、卫星应用产业园,组建低空预警、无人机集群、卫星应急发射专业队伍;在网络空间动员方面,建设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培育网络安全企业“专精特新”力量;在认知域动员方面,统筹宣传、网信、文旅、教育等资源,打造以主流媒体为龙头、以商业平台为补充、以“百万网民”志愿者为根基的认知攻防矩阵;在战略投送动员方面,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网络为载体,构建“平时物流、战时投送”无缝转换机制,实现“前线需要什么、后方直达什么”。
七、铭记抗战:开创国防动员现代化崭新篇章
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同样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国防动员体系,就没有现代战争的最终胜利。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安全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强敌军事挑衅、周边热点突变、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对国防动员提出前所未有的高标准严要求。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以纪念抗战伟大胜利为新起点,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引领,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动员现代化,奋力开创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与打赢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相匹配的国防动员工作新局面,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战略支撑!